“下雉何年被尔名,山林佳气转醇精。朝气厌浥林阴密,麦秀氤氲暑溽清。岚重洞天分别界,路迷仙侣共寻津。坐沾沃壤流膏液,童子驯心愧未成。”这是明万历年间江西萍乡人吴仁在当时的大冶县任知县时所写的《雉山烟雨》一诗。因为这首诗,“雉山烟雨”后成为“鄂冶八景之一”扬名天下。现代人读这首诗,感觉晦涩难懂,但只要来到白雉山,在雨后感受白雉山风情,就知道此诗是称赞白雉山风景好,沃壤沾恩泽。白雉山在今鄂州市市东15公里处,位于碧石渡镇之东,汀祖镇之南,与黄石市的东方山山脉相连。民间传说白雉山、东方山、西塞山本是一条巨龙化身,白雉山为龙头,东方山是龙身,西塞山是龙尾。鄂州市境内的凤凰山与其形成龙凤呈祥之势。
杨岗村坐落在白雉山腰、汀祖镇西部。这里山清水秀,古迹、古遗址有数处之多。湾里的老人回忆,杨岗村的古建筑群曾名扬鄂冶(大冶)两地,主要是因为杨岗村历史上人杰地灵,读书和经商风气浓厚。功成名就后他们回到风光秀丽的白雉山,开始大兴土木,或建楼台亭阁,或设玉阶彤庭。时代变迁,更有日本侵华战乱毁坏,如今传下来的古迹、古遗址大多已是残垣断壁。近几十年有的因损毁严重后人无法居住,便拆除老屋建起新房。但杨岗村古建筑群仍有诸多可圈可点。
“古井”在述说传说。位于湾中的古井据传有400余年,人工挖建而成,长约4米、宽2米、深6米有余,四周均用花岗岩凿成的条石砌成,井水常年清澈,冬暖夏凉,入口味甘。据当地居民介绍洪水泛滥,井水不溢;久旱无雨,井水不枯,几百年来常有周围村民来此取水。由于水质甚佳,无论老少吃了荤油食物,直接喝此泉水,对人体丝毫无损,古井因此远近闻名。
“古树”参天见证湾史300年。塆里原有古树数棵,其中不乏名贵稀少的株栗、皂荚、枫树,本塆50岁左右的人都看到了5棵,“大炼钢铁”年代被砍伐,如今还留存有一棵枫树。此树三人合抱,树龄大约三百余年。
“古桥”数座显风流。一座“下寺桥”,始建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有鄂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分析,显示建桥青砖属唐代制作,是目前鄂东地区稀有的砖坯。另一座名曰“青龙桥”,此桥是经红条石发拱建筑而成,跨度3.8米,高度5米,目前还能承载5吨。塆里人谈起此桥,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此桥于本庄太公迁移来此地开始修建,历时十年,桥面总是不能合拢。有一年村中有迎亲喜事,逢山洪爆发,当时桥又未建成,有人提议叫新郎背着新娘过桥面,等洪水退后再建此桥时,桥面终于顺利合拢。那对新人的后人读书中举,在江西、湖广等地做官,所以湾里至今嫁娶的新人都要走过此桥,以图吉利。
“灵鹫禅寺”香火旺。该寺是义崇祖师创建,义崇祖师曾与东方山志应祖师为师兄弟,两人一个在东方禅寺,一个在灵鹫禅寺。灵鹫禅寺始建于公元1668年,规模甚大,有庙志记载:佃户三千,良田二千余亩。因1940年地方游击队方部、田部在白稚山一带抗击日寇,导致日本人报复,最终被日本飞机扔下炸弹将整座寺庙夷为平地。后来于1994年重建,由原杨岗村村民杨国平牵头修复,现寺庙共有建筑三栋,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庙里香火不断。
“祖堂一座”传后人。老式祖堂始建于公元1653年,从现在的杨王村杨家新屋庄迁来本庄。2006年举全塆之力重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古色古香十分宏伟。祖堂内有“武魁”、“进士”、“训导”匾额12块,楹联木料参照北京故宫材料,有湖北省楹联协会副会长白雉山和湖北省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留下墨迹,具有观赏保存价值。
“防洪通道”至今可用。选用当地石材,建有全塆下水道一条,全长500余米,是当时全塆防洪的主要设施,抗战时期塆里人可在里面躲避。里面空间高2.2米、宽1.5米,既是防洪道,又是防空洞,多大的洪水也不会在湾中积水。至今,还有些排水功能可用,实属难能可贵。(作者系中共鄂州市鄂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7 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办单位:鄂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信息中心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吴都大道81号 联系人: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0670789 传真:027-60670755 邮箱:ezszjj123@163.com 点击总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