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宜昌:争创健康城市的生动实践

信息来源:鄂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日期:2014-12-19

肩负使命,先行先闯,探索健康城市创建新模式 
宜昌:争创健康城市的生动实践
 

    自2012年开始创建健康城市工作以来,宜昌市始终坚持将健康管理工作与健康城市创建相结合,与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健康城市创建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11月5日在调研食品安全工作时强调,要争创全国健康城市,高水平、高质量、高强度持续推进创建工作,使宜昌健康创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体制保障 健康城市创建坚实有序

    2014年的宜昌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醒目地写上了“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水平,努力争创全省健康城市”。作为政府工作目标,既是具体要求,更是责任落实。

    早在2012年,宜昌市政府就将健康湖北全民行动专项经费73万元纳入了市财政预算,城区各区政府也相应落实了专项经费;通过制定或完善健康相关政策,加强公共财政的健康投入,使政府的公共服务更透明、更阳光、更惠民。

    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和健康湖北全民行动,成立了宜昌市健康宜昌全民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宜昌市创建湖北省健康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他们不断追求提升健康社会的文化环境,以“全国创最佳、世界争一流”为目标,建设覆盖领域最广、安全程度最高、监管效果最好的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一个中心”(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三个系统”(食品安全网格化基础信息系统、食品安全群众举报投诉系统和食品安全快速反应系统)的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突出特色 健康城市创建示范有力

    争创全国健康城市,宜昌从实际出发,构建健康教育基地三级建设网络,创建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以优效全。

    他们以宜昌市健康教育所为龙头的健康教育指导网络为一级网络,立足健康教育指导与培训,对全市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起到有效地示范指导作用;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健康教育专科网络为二级网络,突出专业特色,集社区保健、康复治疗、健康教育于一体,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以社区、行业为依托的健康教育基础网络为三级网络,以基层社区慢性病防治、行业健康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健康管理俱乐部、行业健康教育基地为载体,将健康知识传播渗入基层和行业。通过“健康城市”创建,城区居民生命质量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32/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97‰,城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4岁。

    与此同时,他们在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创建了一批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发挥了带动作用。

    首先发挥全市健教专业机构龙头作用,建设了以宜昌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指导基地为示范的公共卫生健教基地。在宜昌市疾控中心内建设了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健康的四大基石”为主线,“健康行为、健康素养教育、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治、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指导基地。投资10余万元建设了数字录播室,用录播系统制作科普视频,通过网络对广大市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

    其次发挥医疗机构作用,在医院内建立有专科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基地;目前,分别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宜昌市一医院、宜昌市二医院、宜昌市优抚医院、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以口腔、糖尿病防治、康复、肿瘤防治、心理卫生、妇幼保健等6个具有专科特色、疾病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市民开展丰富的健康促进活动,受益群体越来越庞大。

    三是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建设以健康小屋为载体的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基地。宜昌市西陵区是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健康小屋”,供辖区居民健康自检用,他们成立了17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有近千名慢性病患者接受此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做法已在全市推广。

    四是发挥行业作用,创建健康示范公交,打造行业健康教育基地。2013年,宜昌市将城区27路公交线路作为试点,创建了湖北省首条“健康示范公交线路”,以“健康、绿色、低碳、环保”为特色,以车厢为载体,打造流动的市民健康教育基地。该线路横跨长江,全长36公里,有营运车辆27台,覆盖人群每年可达750万人次。线路设置着力体现“健康”元素,市民可乘车前往磨基山森林公园登山,下山后乘坐轮渡过江后可到达自行车免费租借点,骑自行车沿滨江大道返回。2014年,该做法作为全国40个优秀实践案例之一,已被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选入《健康素养理论与实践》一书,向全国推广。

    2014年10月,宜昌市疾控中心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命名为“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个以疾控中心为命名对象的示范基地。

    提升服务 强化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2013年9月,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在该市疾控中心挂牌成立。通过成立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逐步在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基础上组建各地健康管理中心,在二级医疗机构设立健康管理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健康管理室,初步搭建宜昌市各级健康管理中心网络,构建以“三联三实”为手段的健康管理工作体系,实施以“一主两专”为核心的医防合作健康管理联合服务体系,着眼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三联”即部门联动、政策联合、手段联用。宜昌市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全市爱国卫生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成立市“健康宜昌”全民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创建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注重激活社区细胞、医疗卫生机构创建热情,夯实创建基层基础。将健康管理纳入到当前卫生计生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中,构建完善由疾控机构主体运作、各级医疗机构通力协助、保险与社会力量为补充、社会动员和全民参与的健康管理工作体系。结合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探索运用总额预付制度,促进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干预和医疗费用的控制,改变医疗服务行为模式,规范引导病人分级就诊和主动推行病人健康管理服务。“三实”即实实在在的信息平台、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实实在在的促进场所。在市级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上搭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会保障机构、疾控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五位一体”网络信息互联互通、健康相关信息及时上传和共享、双向互动。建立由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卫生管理等专家组成的宜昌市健康管理专家库,为开展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改善环境 强化卫生制度保障措施

    为有效改善健康生活环境,宜昌加快建设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制定出台《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方案》,在西陵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等地及部分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开展试点。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制度,规范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网格管理员、社区、街办、区、市的五级督办、考核机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将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落实情况与省、市、区文明单位创建、星级示范(店)评选挂钩,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区绿地面积及绿化指标逐年稳步增长,园林绿化品质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5%,绿地率达到35.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5平方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在全省排在前列。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监测项目达到一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0座并正常运行,其中宜昌市城区8座。“健康城市”创建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延续,是实现人群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和谐统一。如今,宜昌市委、市政府正满怀信心,将宜昌建设成宜居、宜旅、宜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健康城市创建也正逐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创建机制和管理模式,力争通过3至6年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全省第一、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这是宜昌400多万人民的期盼,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承诺。我们相信:宜昌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湖北日报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7 鄂ICP备05017375号   鄂公网安备42070402000208号 邮政编码:436099
主办单位:鄂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办单位:鄂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信息中心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吴都大道81号 联系人: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0670789 传真:027-60670755 邮箱:ezszjj123@163.com
点击总量: